一人剛好的生活提案
在這座17坪的小宅裡,設計不以裝飾為語言,而以「留白」與「光線」作為引導的起點。屋主傾心於無印風格所帶來的安定與簡單,期待空間能回應她對生活本質的追求:純粹、有序、剛好。設計團隊自客變階段即著手介入,拆解原有封閉的兩房格局,透過開放式佈局消融空間邊界,使視線得以流動,公領域更顯通透與延展。機能在敞開之間被重新整合,生活也因此多了呼吸的餘裕。
陽光慢慢進來,
木色無語,自有溫度,
空間不言,生活已懂,
留白,是為了讓生活自己發聲。
材質語彙以淺橡木與霧白為主軸,搭配通透自然的光線,形塑出乾淨、柔和而溫潤的空間質地。地坪鋪設超耐磨木地板,水平與垂直的木紋肌理延續整體空間感,營造出一致而安定的視覺節奏。機能設計不張揚,卻深植於日常細節之中。從格局、材質到光的引導,整體設計以「光」、「木」、「空氣感」為核心,實現了屋主對簡單生活的嚮往,也是一場關於秩序、節制與自由的空間提案。
玄關:日常柔和的靜謐開場
輕啟玄關,木色鋪展出一條靜謐的迎賓軸線。淺橡木與霧白櫃體交織出柔和的層次,營造出一種輕盈而乾淨的空氣感。原本突兀的結構柱與配電箱,被整合為端景造型,結合立面格柵與鞋櫃,化解量體壓迫,同時為入門視角添上一抹詩意。
落塵區鋪設六角花磚,肌理細緻,為空間定下由外而內的轉場節奏。

多功能的玄關設計,除了鞋櫃收納,還兼具掛衣服、收納櫃、掛包包衣服、全身鏡、穿鞋椅、信件抽屜、拖鞋區、外鞋區、端景展示區、雜物區、掃地機器人區、落塵區,美化玄關的同時也為玄關區域帶來多元的功能性。
全身鏡輕巧的規劃於結構柱的另一側,在不經意的視線轉折中悄然映出空間的延伸感。
客廳:柔光輕落的靜心之所
白紗簾後,陽光靜靜鋪展,光與影在室內悄然交錯,織出一天最溫柔的節奏。不置入繁複的裝飾,改以光、材質與留白構築氛圍。沙發、單椅與圓几的擺設呈現鬆弛的生活節奏,留出足夠呼吸的縫隙,也為生活預留彈性的日常選項。
米白三人沙發搭配霧色抱枕,沒有過多色彩干擾,卻層次豐富;簡圓木几搭配奶茶色絨毯,讓生活節奏緩慢下來。
無印風,不只是設計風格,更是一種生活態度。物件之間的留白,是為了讓光線穿過、視線穿透、生活自在地呼吸。這些柔軟的軟裝搭配,是空間的溫度,也是屋主內心寧靜的投射。
以減法設計為原則,去除繁複裝飾與過度堆疊,轉而聚焦於材質質感與光線引導。透過一致的色彩策略與線性櫃體設計,將視覺節奏簡化,提升空間的開闊感與延展性。空間不以裝飾堆疊美感,而是在比例、尺度與機能的拿捏中,尋得一種安靜卻有力的存在感。
將原本界定客廳與書房的隔間牆拆除,重新構築空間邊界,透過天花板造型延伸包覆橫樑,以水平量體取代垂直分隔,達成視覺連貫與機能分區的雙重效果。樑下無實體遮蔽,改以材質與線條轉譯出空間節點,使客廳與書房彼此獨立又相互滲透。天花板的木紋包覆在視覺上延展尺度,同時也弱化原始結構樑體的壓迫感,維持整體空間的流動性與採光通透。
原作為隔間的牆體悄然退場,取而代之的是開放的視野與流動的光。自然光穿透無阻,成為空間中最柔和且富節奏的筆觸,為日常塗抹上一層寧靜的溫度。格局開放而連貫,讓空氣與光線皆得以自在流動,串起生活的每一道風景。
電視櫃特別設計隱藏式線槽,將影音設備的線材巧妙收納於木質檯面下。線路不再裸露於視線之中,維持畫面整潔純粹,也降低毛孩與幼童誤觸的潛在風險。實用與美感共構,讓安全性成為生活美學的一部分。
廚房:光影流動中的清簡日常
廚房區域延續整體淺木與霧白的主調,餐邊櫃依序排列,檯面轉折流暢,動線清晰而親切。格柵高櫃內藏冰箱,降低視覺量體壓迫,也維持整體立面的純淨一致。簡約吊櫃搭配開放式層架,保留收納彈性,也為空間注入些許生活感的留白。
格柵門後隱藏的冰箱,化解入門即見廚房的風水顧慮,也成為視覺上的自然遮蔽。整體收納沿著動線延展,結合餐邊櫃與展示層架,使視野在行進中保有節奏感。
捨去制式餐桌,讓空間流動更為順暢。透過簡單俐落的線條語彙,建立整齊而放鬆的視覺邏輯,空間也因而顯得更加寬敞舒適。
緊鄰玄關轉角,一座輕巧的白色吧檯靜靜延展,串聯料理與日常的食光片段。另一側以全身鏡包覆原有柱體,不僅柔化視覺量體,亦在不著痕跡中,放大了入門的空間感。柱體不再突兀,而成為機能與美感兼具的轉場角色,使動線更加流暢,也為生活留下一面可照見日常的光景。
由吧檯轉身,視線緩緩向內延伸。廚房、餐食、過道之間,不再以牆面分界,而以機能為語言,串起生活的節奏。純白吧檯成為備餐與用餐的過渡節點,輕巧不占空間,卻讓餐廚動線更加流暢清晰。
書房:溫柔秩序中的靜心場域
將原本主臥重新定位為開放式書房,使空間佈局更符合單人生活節奏,也順勢將書房納入公共空間的一環。延續客廳設計語彙,使用相同色系及材質,形塑視覺連貫性,消除原本兩房隔間所帶來的封閉感,讓光與空氣可以自由穿梭其中。陽光順著格局穿透而入,落在書頁與木紋之間,讓這個原為臥房的空間,轉化為承載靜謐思緒與個人節奏的日常居所。

收納與展示機能整合於整面書牆之中,層板與鐵件線條錯落排列,營造有節奏的視覺層次感。
L型書桌巧妙嵌入牆角,搭配下方抽屜與邊櫃設計,滿足工作、閱讀與收納等多元需求。無隔間的佈局強化空間彈性,既可作為日常辦公區,也能轉換為靜心角落,回應生活的多種可能。
原本封閉的隔間牆被巧妙拆除,透過統一鋪設的淺木地坪與一致性的照明語彙,串聯客廳與書房,使視覺動線自然延展,讓空間整體感更為純粹。電視櫃採雙向設計,一側為影音機能核心,背側則延伸為收納平台,巧妙化解書房與客廳的界線,使兩者既獨立又交融,隱性而有序,展現對空間效率與美感的雙重拿捏。
主臥:簡靜之境,心之安放
主臥以最純粹的語言描繪生活的舒適尺度,透過淺木色床頭板與霧白牆面的低彩度搭配,形塑出靜謐溫柔的睡眠場景。大量留白,讓視覺自然地沉澱,也讓光影自由地在空間中流動。
機能整合於牆側的衣櫃與梳妝區,隱藏門將梳妝鏡巧妙隱入視線,化解風水顧慮的同時也延展了空間感。每一處皆回應「剛剛好就好」的生活理想,沒有繁複堆疊,卻處處藏有被用心安排過的溫度。
將梳妝台巧妙嵌入衣櫃,考量床鋪正對鏡面的風水忌諱,特別設計開門式的鏡櫃,日常可關起鏡面維持安穩睡眠,使用時則優雅展開,化妝鏡、收納層、燈光皆整合其中。鏡櫃內空間可收納日常保養品與飾物,讓桌面始終清爽不紊。隱形設計讓梳妝台融入整體立面,維持視覺的潔淨統一,也回應無印風格對秩序感與內斂設計的追求。
將原本浴室改為更衣室,依據日常使用頻率配置吊掛、摺疊與抽屜分區,並設置獨立穿衣鏡,滿足每日搭配所需,於俐落線條中,融入簡約的視覺節奏。

從主臥轉身,輕掀一道拉門,進入獨立的更衣室場域。隱藏式拉門背後鏡面設計,讓小空間也有寬闊氣度。
浴室:洗手台外移,讓生活更有餘裕
本案於格局重構時,將原本位於浴室內部的洗手台外移至門外走道,使洗手台成為介於公私領域之間的中介節點,無論是一人生活的自如節奏,或親友來訪的應對流暢性,皆能獲得更彈性的空間調度。
洗手台獨立於乾區,與馬桶及淋浴間清楚分離,不僅達成真正的乾濕分離,也讓不同機能空間的使用者能同步使用,互不干擾,無論是家人起居或有客來訪,用水、如廁皆更顯從容。特別是在用餐時若僅需洗手,不必再走入衛浴空間,即可在門外完成清潔,避免直面馬桶的不適情境。鏡櫃門平時維持關閉狀態,不僅維持視覺整潔,也巧妙化解鏡面正對房門的風水疑慮。